疾病怎樣傳染,或,美國如何宣傳?
How Disease Travels, or, How US Propagandizes?
*本文亦發佈於臉書粉專,非正式評論文章,於個人網站留底供讀者搜尋、參閱。
2014年,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策劃的「時光台灣1951-1965」單元,找出了一批五〇至六〇年代的檔案影像,並在進一步的過濾與節選後,邀請劉志偉一同策展,最終鎖定與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JCRR,簡稱農復會)相關的音像檔案,使其重見天日。 其中,一部動畫短片《疾病怎樣傳染》(How Disease Travels,1945)非常有意思,雖然傳入台灣的版本為「國語」配音,但根據農業研究者的分析1,片中描繪的作物與地景,並不符合戰後台灣的農業情狀。換言之,這部片很有可能最初並非以台灣為藍本攝製,而是將已有的文本後配上台灣觀眾能夠辨識的語言,成為一部「也」能夠在台灣播映的影片。
不過,當時此種「買進配音」或「買進嵌字」的情況(反之亦然)並不少見,雖農復會曾在一段時間內有能夠獨立攝製電影的新聞電教組(1963年後解散並業務轉移至農林廳),而農林廳也在其幫助下於1954年成立「農業推廣新聞小組」,甚至,由農復會贊助、發包給農業教育電影公司、大華電影公司 等活躍於彼時台灣電影生產場景的單位攝製影片,此種跨部會合作情形亦稀鬆平常;但農復會仍同時向美新處購買(或直接由美新處提供)美國產製的新聞、劇情及動畫片,試圖透過這些視聽材料,或者說,電化(audio-visual)媒介「提倡農村正當娛樂」,並宣揚美國意識型態。
![]()
彼時播放的影片,同農復會的主要組織任務,多以廣義上的「農業」為主,包括農事技術、畜牧培育、現代化機械使用,以及更廣泛的改善農村衛生、培養營養觀念等議題,《疾病怎樣傳染》亦然。從主題層次來看,該作同許多當時播映的影片,具有高度實用性,文本內容聚焦在特定主題(在這個案例中是衛生環境)的指導性(instructional)知識,使用預防(prevent)、改善(improve)等修辭主導敘事。然而,這真的是一部「健康」的衛教影片嗎?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必須還原影片被輸入至台灣、變造音像前的產製脈絡。事實上,前述之農業研究者的分析十分正確,這部有著南美洲農業地景,論及村里衛生的影片,原先設定的電化對象,便是拉丁美洲的住民。《疾病怎樣傳染》,原名為 ”La enfermedad se propoga”,西語直譯「疾病蔓延」,是二戰期間美國 Coordinator of Inter-American Affairs(CIAA)「電影行動」(Motion Picture Operation)下的產物。2 其與如今家喻戶曉的迪士尼公司合作,贊助迪士尼先生(Mr. Walt Disney)及其團隊前往拉丁美洲展開考察旅行,並於回國後繪製數部涉及健康、衛生、教育等子題的動畫短片。這些影片,隨後跟隨美國於南美洲部署的數個巡迴車隊(mobile film unit)以及安置於各地的16mm放映機,一同傳布、深入民間,傳遞健康、現代的衛生觀念。
![]()
那麼,為何美國要大費周章,自費產製影片向南美洲進行衛生教育?事實上,CIAA 的組織核心目標,便是希望透過各種手段防堵軸心國(尤其是德國與義大利)彼時於世界各地(包括南美洲)進行的宣傳工作。而作為自一戰後便於美國本土興起,使用膠卷(尤其是便攜性極高的16mm)進行且獲得高度迴響的視聽教育媒介之一,電影,或者容我更細緻地陳述——具有高度流動性,能夠將任一地點打造成放映場的非戲院播映電影(non-theatrical film,請注意,此一詞彙標定的並非「類型」,而是包括放映形式在內的「映演實踐」),成為了兼具宣傳(propaganda)、教育(education)以及專業訓練(instruction)功能的首選政宣媒介。
此一於冷戰期間遍地開花的放映形式,一方面解決了電影院與電力系統不足/缺乏的硬體問題;一方面能夠如毛細般觸及廣大居民,使其成為視聽對象。而在尚未進入冷戰,卻可視之為冷戰意識形態陣營鬥爭之雛形的四〇年代,「電影行動」宛若冷戰時期不同政體與組織籌組之「電化教育計畫」的先聲,已然為後續存於現實的政治冷戰,以及躍於媒介上的思想熱戰,書寫了一段鮮為人知的序言。
而片中看似去政治化,專注於「實用」衛教知識的文本,實際上在種種關於改善居住環境、邁向進步的衛生「實踐」中,正使用著隱蔽(unattributed)3、不可見的語藝(verbal 與 non-verbal 兼具),招募視聽對象向美國靠攏。舉例來說,作為政宣電影中象徵現代(化)與文明的代表性象徵人物:「技術官僚」雖未出現,但其於動畫轉以一隻超然於地景,能夠隨時進出景框的「手」主導敘事。片中以描述疾病、介紹細菌,隨後展示解決方案的結構述說「疾病怎樣傳染」,而仿若能夠不費吹灰之力、跨時空挪移、變造,最終杜絕、防止「疾病」的手,正「擘畫」(諸如於空地中「畫出」廁所、「選取」病床並轉移等)並執行(operating)著種種改善方案,為南美地景中的住民演練著更好的生活模式。
![]()
這隻手,並沒有如幻術般(即便種種象徵改善的視覺修辭本身即具有些許魔術質地)消滅細菌並根絕病灶;相對,它展示的是諸多「現代生活方式」的可能實踐,並暗示疾病的出現與傳播,雖有其現實因素(也就是片中展示的傳播途徑),但能夠邁向健康、走入現代的,卻是藉由生活方式的改造而成。換言之,這雙介於敘事中(南美地景與住民)與觀者(現實中的住民)之間的手,實際上展示的不僅是具有實務意義上的「改善」指引(instruction),更同時招募著觀眾接受這雙「美國人的手」所代表的「現代」生活方式(並成功地將「美國」與「現代」扣連)。它穿越銀幕與疆域,期待這些作為美國「鄰居」的南美住民,能夠在擁抱此種觀念後,同片尾所述,成為「健康」且「快樂」的「朋/盟友」。
此種聽起來十分耳熟的說詞,恰如隨後美國援助台灣,透過農業提振經濟、改善生活,成為國際政治上的反共盟軍,並將其(農業改革方面的)「成功」經驗作為樣板,於冷戰期間輸出至東南亞,向其伸出援手、結交更多「朋友」。雖然目前尚未找到關於《疾病怎樣傳染》如何引進台灣的相關檔案,不過,即便英語配音換成了國語、台詞上也有些許差異,但那雙握著能夠「改變現實」、繪製現代生活之粉筆的手,卻同樣在南美與台灣的鄉里之間,施展著現代化的魔法,期待人民能夠回握示好。
而片中沒有體現的是,在肉眼不可見,僅能透過動畫代指的細菌與病毒之外,還有更加細微,無法被顯微鏡與動畫辨識或發現的——那不可明言、無從指涉的「美」化意識,以及同細菌攻防,正在現實中上演的圍堵、隔斷與鬥爭。
不過,當時此種「買進配音」或「買進嵌字」的情況(反之亦然)並不少見,雖農復會曾在一段時間內有能夠獨立攝製電影的新聞電教組(1963年後解散並業務轉移至農林廳),而農林廳也在其幫助下於1954年成立「農業推廣新聞小組」,甚至,由農復會贊助、發包給農業教育電影公司、大華電影公司 等活躍於彼時台灣電影生產場景的單位攝製影片,此種跨部會合作情形亦稀鬆平常;但農復會仍同時向美新處購買(或直接由美新處提供)美國產製的新聞、劇情及動畫片,試圖透過這些視聽材料,或者說,電化(audio-visual)媒介「提倡農村正當娛樂」,並宣揚美國意識型態。

《疾病怎樣傳染》劇照 © 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
彼時播放的影片,同農復會的主要組織任務,多以廣義上的「農業」為主,包括農事技術、畜牧培育、現代化機械使用,以及更廣泛的改善農村衛生、培養營養觀念等議題,《疾病怎樣傳染》亦然。從主題層次來看,該作同許多當時播映的影片,具有高度實用性,文本內容聚焦在特定主題(在這個案例中是衛生環境)的指導性(instructional)知識,使用預防(prevent)、改善(improve)等修辭主導敘事。然而,這真的是一部「健康」的衛教影片嗎?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必須還原影片被輸入至台灣、變造音像前的產製脈絡。事實上,前述之農業研究者的分析十分正確,這部有著南美洲農業地景,論及村里衛生的影片,原先設定的電化對象,便是拉丁美洲的住民。《疾病怎樣傳染》,原名為 ”La enfermedad se propoga”,西語直譯「疾病蔓延」,是二戰期間美國 Coordinator of Inter-American Affairs(CIAA)「電影行動」(Motion Picture Operation)下的產物。2 其與如今家喻戶曉的迪士尼公司合作,贊助迪士尼先生(Mr. Walt Disney)及其團隊前往拉丁美洲展開考察旅行,並於回國後繪製數部涉及健康、衛生、教育等子題的動畫短片。這些影片,隨後跟隨美國於南美洲部署的數個巡迴車隊(mobile film unit)以及安置於各地的16mm放映機,一同傳布、深入民間,傳遞健康、現代的衛生觀念。

CIAA 於拉丁美洲施行的「16mm計畫」 © CIAA
那麼,為何美國要大費周章,自費產製影片向南美洲進行衛生教育?事實上,CIAA 的組織核心目標,便是希望透過各種手段防堵軸心國(尤其是德國與義大利)彼時於世界各地(包括南美洲)進行的宣傳工作。而作為自一戰後便於美國本土興起,使用膠卷(尤其是便攜性極高的16mm)進行且獲得高度迴響的視聽教育媒介之一,電影,或者容我更細緻地陳述——具有高度流動性,能夠將任一地點打造成放映場的非戲院播映電影(non-theatrical film,請注意,此一詞彙標定的並非「類型」,而是包括放映形式在內的「映演實踐」),成為了兼具宣傳(propaganda)、教育(education)以及專業訓練(instruction)功能的首選政宣媒介。
此一於冷戰期間遍地開花的放映形式,一方面解決了電影院與電力系統不足/缺乏的硬體問題;一方面能夠如毛細般觸及廣大居民,使其成為視聽對象。而在尚未進入冷戰,卻可視之為冷戰意識形態陣營鬥爭之雛形的四〇年代,「電影行動」宛若冷戰時期不同政體與組織籌組之「電化教育計畫」的先聲,已然為後續存於現實的政治冷戰,以及躍於媒介上的思想熱戰,書寫了一段鮮為人知的序言。
而片中看似去政治化,專注於「實用」衛教知識的文本,實際上在種種關於改善居住環境、邁向進步的衛生「實踐」中,正使用著隱蔽(unattributed)3、不可見的語藝(verbal 與 non-verbal 兼具),招募視聽對象向美國靠攏。舉例來說,作為政宣電影中象徵現代(化)與文明的代表性象徵人物:「技術官僚」雖未出現,但其於動畫轉以一隻超然於地景,能夠隨時進出景框的「手」主導敘事。片中以描述疾病、介紹細菌,隨後展示解決方案的結構述說「疾病怎樣傳染」,而仿若能夠不費吹灰之力、跨時空挪移、變造,最終杜絕、防止「疾病」的手,正「擘畫」(諸如於空地中「畫出」廁所、「選取」病床並轉移等)並執行(operating)著種種改善方案,為南美地景中的住民演練著更好的生活模式。

《疾病怎樣傳染》劇照 © 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
這隻手,並沒有如幻術般(即便種種象徵改善的視覺修辭本身即具有些許魔術質地)消滅細菌並根絕病灶;相對,它展示的是諸多「現代生活方式」的可能實踐,並暗示疾病的出現與傳播,雖有其現實因素(也就是片中展示的傳播途徑),但能夠邁向健康、走入現代的,卻是藉由生活方式的改造而成。換言之,這雙介於敘事中(南美地景與住民)與觀者(現實中的住民)之間的手,實際上展示的不僅是具有實務意義上的「改善」指引(instruction),更同時招募著觀眾接受這雙「美國人的手」所代表的「現代」生活方式(並成功地將「美國」與「現代」扣連)。它穿越銀幕與疆域,期待這些作為美國「鄰居」的南美住民,能夠在擁抱此種觀念後,同片尾所述,成為「健康」且「快樂」的「朋/盟友」。
此種聽起來十分耳熟的說詞,恰如隨後美國援助台灣,透過農業提振經濟、改善生活,成為國際政治上的反共盟軍,並將其(農業改革方面的)「成功」經驗作為樣板,於冷戰期間輸出至東南亞,向其伸出援手、結交更多「朋友」。雖然目前尚未找到關於《疾病怎樣傳染》如何引進台灣的相關檔案,不過,即便英語配音換成了國語、台詞上也有些許差異,但那雙握著能夠「改變現實」、繪製現代生活之粉筆的手,卻同樣在南美與台灣的鄉里之間,施展著現代化的魔法,期待人民能夠回握示好。
而片中沒有體現的是,在肉眼不可見,僅能透過動畫代指的細菌與病毒之外,還有更加細微,無法被顯微鏡與動畫辨識或發現的——那不可明言、無從指涉的「美」化意識,以及同細菌攻防,正在現實中上演的圍堵、隔斷與鬥爭。
Footnote
策展人林木材曾於多個場合提及策劃此單元的過程,當時除了影展團隊外,亦與國內農業領域學者以及戰後農業發展史研究者劉志偉合作,前者檢視《疾病怎樣傳染》時便指出了作物與台灣農業情狀並不吻合的問題。
參見:CIAA, History of the Office of the Coordinator of Inter-American Affairs: History Reoprts on War Administration (Washington: CIAA, 1947), pp. 67-83.
關於「隱蔽」,可見:王梅香。「隱蔽權力:美援文藝體制下的台港文學(1950-1962)」。博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