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聲喧嘩的狂歡節:對《颱風俱樂部》的巴赫汀式閱讀
Heteroglossic Carnival: Typhoon Club (1985) and its Unfinalizable Dialogue
*本文為講綱改寫,非正式評論文章,完整內容須同時對照講座,文章留底僅供讀者參閱。
本文(講座)從一個有些間接的提問展開:除了訴諸感受性或「詩意」的語彙,如何開啟針對《颱風俱樂部》(Typhoon Club,1985)的討論與詮釋?我們知道,侯孝賢曾對該作做了以下註解:
「雖然不清楚他們在幹什麼,可是很有味道,一直吸引你,再看下去就會發出讚嘆,這才是電影。」
確實,《颱風俱樂部》「可以」是一部好電影,但究竟「他們」在幹什麼?所謂的「味道」除了是一種表意修辭,能否指向更明確的意義?以下我將針對《颱風俱樂部》進行巴赫汀(Mikhail Bakhtin)式的閱讀,試圖藉其狂歡節/化理論(carnival and carnivalesque)指出電影中載歌且舞的國中生們,不僅單純以此表達所謂「青春的煩惱」,而是從舞蹈、歌唱的行動與身體,完成一種對抗社會機制,同時重新考慮自身存有狀態的積極嘗試。
何謂狂歡節?
在正式展開此種閱讀取徑前,我想先繞道至文藝復興時期荷蘭畫家 Pieter Brueghel the Elder 的 《狂歡節與復活節齋戒的鬥爭》(The Fight Between Carnival and Lent,1559),藉此,一方面說明狂歡節自身的歷史脈絡,一方面提煉出巴赫汀式的問題意識。在這幅畫中,Brueghel 描繪了狂歡節中的景象,人們於街頭中歡聲載舞,稀奇扮裝的丑角也遊街示眾、與民狂歡。若將此一源自中世紀歐洲民間的大型節慶置於彼時宗教節期1的脈絡下檢視,狂歡節原為信徒在迎接隨之而來的復活節齋戒(Lent,又稱封齋期)前,在知曉接下來即將度過一段充滿禁忌、十分清苦的日子前所進行的狂歡活動。節日期間,人們得以拋棄平時由「教會-國家」此一官方政體所制定的教條與法則,奔放地享受酒肉與自由。當然,Brueghel 並不只是單純描繪狂歡節的景緻,而是寓言式(allegorical)地於其中置入了反教權(anti-clericalism)的諷刺畫面調度與象徵物,即透過畫面前方分別由左側狂歡王子(Prince Carnival)代表之民間隊伍與右側由封齋女王(Kermispoppe)帶領之教會勢力所形成的對抗(combat)張力、兩者形象與穿戴物的特殊選擇2,以及由兩大陣營各自構成的「房屋-教堂」建物對立,批判教會所訂定、制約的社會律法窠臼3。換言之,《狂歡節與復活節齋戒的鬥爭》不僅於畫面中展示了狂歡節的慶典形象,同時亦視覺化該節慶內部存在的批判與反抗潛能。
![]()
Fight between Carnival and Lent, 1559 (oil on oak panel), Bruegel, Pieter the Elder (c.1525-69)
此種態度,跨時性地成為400餘年後巴赫汀意欲展開並延伸之慶典詮釋的先聲呼應,後者論及狂歡節時,指出其介於「藝術」與「生活」交界的特殊位置,闡明其雖看似「例外」,卻不至獨立,而是近似於「日常狀態之延伸」的特質。而電影研究者 Robert Stam 則在《顛覆性的歡愉:巴赫汀、文化批評及電影》(Subversive Pleasures: Bakhtin, Cultural Criticism, and Film,1992)中清楚歸納,狂歡節是一種「與宇宙神秘地結合之『神聖空間』與『括號內的時間』」4,表明狂歡節之於整體時間流的相對位置。事實上,對巴赫汀來說,狂歡節本身就是生活,節慶中由狂舞與歡愉所構成之特殊律法取代了教會所頒布之準則,使人們能夠暫時脫離官方形塑,甚或規訓之生活形式與道德規範。
以此回頭檢視《颱風俱樂部》的敘事結構,若是暫且指認颱風來臨後,學生們於校內的歌舞行為是一種狂歡行動,同時考慮以「颱風」為分界,敘事前後的規訓與秩序邏輯,便能指出整部作品中的狂歡節體徵。在颱風來臨之前,片中發生的數個事件皆始於失序但收於秩序,舉例來說:開頭泳池溺水事件,「學生溺水」看似失序,最終卻以班導梅宮(Umemiya)此一秩序代行者到場處理作結;或是隨後課堂上班導情人的雙親到場喧鬧、男同學潑灑化學藥劑,兩者最終皆由秩序象徵(班導、護理師)的訓斥或管束收場。然而,到了颱風之後,秩序象徵的缺席反向成為同學狂歡的潛在條件,擺正的桌椅被恣意移動、禁止奔跑的走廊出現一場延伸至潑藥劑事件的失序追獵,甚至,原先被視為社會秩序下之禁忌與秘密的同性情愫,也在此刻自由生長。颱風來臨前,由學校此一規訓機構所構成、代行之秩序,在颱風後皆被一掃而空;而更重要的是,這並不是隨處可見之「秩序-失序」結構,颱風後的「狂歡」並非發生在一個「非日常」的場域,同學們亦非於狂歡中脫離其自身原先之「角色」。換言之,從日常到颱風,其皆座落於可前後參照、連接之線性時間軸上,「颱風」並非斷絕敘事前後之特殊結界,而是成為標定既與日常互通、同時仍享有其特殊性之「括號」。
![]()
狂歡的條件
不過,目前仍未闡明,究竟狂歡節的「政治潛能」為何?以及,如何將颱風後的學生行為視作具巴赫汀詮釋下的狂歡化(carnivalization)行動?首先,巴赫汀將狂歡節視為以變動性與歡樂為原則的語言學行動(linguistic action),認為其訴諸之「逃離官方的生活方式」和「非官方的民間真理」(unoffical truth),實際上說明了狂歡節不僅是服膺宗教律法下的盛會,而是與主流政治社會對抗的特殊儀式。節日期間的狂舞、歡唱、變裝等行動皆具有「對話式對抗」(dialogical confrontation)的精神,其必然經歷回應官方教條,並在「回應」此一對話關係中得到進一步與之對抗的動能。此種從「對話」到「對立」,恰如視覺/表演藝術中常見的諧擬(parody)手段,甚至共享文學理論研究者 Linda Hutcheon 明確指出其作為「雙文本綜合體」(bi-textual synthesis)之特色,並兼具「以嘲諷式逆轉為特色的模仿,但同時也具有與其模仿對象/文本靠近,甚至合謀的面向」5以及「一方面必須將自身置於意欲對抗的支配體內部,擔任共謀的角色,一方面卻又自覺地對支配體抱持批判態度」6此二諧擬精神。
然而,必須釐清的是,即便巴赫汀隨後便將狂歡節/化置入文學研究中展開理論建構,但他曾明確表示,狂歡節並不是一種文學現象,其本身沒有僵化固定的操作性定義,而是隨時代、脈絡、地區、人物的不同,自然而然地生成變體和差異。甚至,狂歡節既無法被完整或充分地翻譯成言說語言(verbal language),也不能成為抽象概念(abstract concept)。相對,它可以被轉譯成藝術形象的語言(language of artistic images);而若其發生於文學(或任何媒介)7上則可被稱之為狂歡化(carnivaliztion)。同時,巴赫汀指出,狂歡節是沒有腳燈(footlight)的盛會,沒有表演者和觀眾之分(所有人都是積極的參與者)。狂歡節不是當代,甚至嚴格地說,不是表演的;參與者生活在其中,這種日常延伸之「例外狀態」其實也是生活中的一部份——它可以被稱作一種「向內的生活」,成為「世界的反側」(the reverse side of the world)。
![]()
事實上,從大型、複雜的群眾行動到微觀、個人的批判姿態皆有機會被辨識為「狂歡」。而從狂歡節到狂歡化,我們仍須區分二者的不同。自狂歡節原先的幾個特色,延伸並轉化至媒介中的狂歡精神,巴赫汀對二者進行了完整的推演工程。而若是檢視狂歡化的幾個關鍵意涵,將覺察其與前述之狂歡節特色有異曲同工之妙。「狂歡化」中的「化」(-ization)意味著其為具有主客體雙重角色才能成立的行為,因此,必須首要點出的,是狂歡化的基本過程為:「在與官方教條/主流意識形態的對話(關係)中,進一步嘲諷其意義系統,藉此反向建構自身之意義系統」。
同時,在這樣的條件下,狂歡將透過「誇張地渲染」此一手段,暴露官方意識形態,以此使人們注意到被誤認(misrecognized)為真理之既有規範的荒謬,並展開批判。然其並非意欲全然地置換既存體制,而是強調政治主體——狂歡者——與既有體制不斷「對話」之改革動能。因此,可以發現巴赫汀亦十分強調狂歡節與主流政治社會之間的辯證關係,指出主流政治社會雖會由上而下地制定僵化樣板、循規蹈矩、拒斥創新的律令,甚或絕對化(absolutize)既有的社會秩序與存在條件;但狂歡語言在與其進行意識形態鬥爭的過程中,可以採取「區分」和「接合」等重新意義式的語言形式,以此解放人們心中根深蒂固的官方教條,而這即是狂歡過程中對既有價值系統的「再意義化」(resignifiaction)。
其次,狂歡化所引發之政治效應,在文本層次上將呈現「眾聲喧嘩」(heteroglossia)現象——我們將在狂歡式語彙中看到不同社會階層/族群間的語言互滲流動,然而,此處指涉之「語言」並非流轉於不同種族、國籍的語種;相對,其直指日常狀態中被視為粗鄙、不雅的話語,將在狂歡節期間躍升成另類但主流之修辭。綜論上述,從狂歡節到狂歡化,巴赫汀明確指出了源於節慶內部的行動量能,並將其提煉成一種特殊的「語言」,或者說精確的特定「姿態」。那麼,隨之而來的問題是,《颱風俱樂部》是否共享,甚至轉譯此種語言,使學生的狂歡行動可以被視為此種狂歡姿態?上述提問,可以進一步藉由以下提問結構闡明,即究竟「誰」因為何種「原因」、在什麼「條件」下、以什麼樣的「意義」,狂歡化了「誰」(We must ask, who is carnivalizing whom, for what reasons, by which means, and in what circumstances)。
![]()
狂歡手段:諧擬式的扮裝
顯然,《颱風俱樂部》的狂歡化主體為颱風後仍留在校內的國中生們,客體則為片中的主要舞台:佐久市立中込初級中學。然而,這並不意味著此處的狂歡行動是限於特定年紀(國中學齡)與封閉場域/機制(學校)之小型反動;毋寧說,在此學校更可能是日本社會秩序的縮影,校園內部的生活標語、以教師為首的秩序系統,以及,從制服到行為等服膺於校規之守則,在在構成了象徵秩序(symbolic order)。而阿明(Akira)在校內意外發現泰子(Yasuko)與由美(Yumi)的同志情誼時,其「威脅保密」之行為亦可被解讀為一種服膺於象徵秩序下的本能反應。結合兩者,片中呈現之象徵秩序已然不僅停留在校園層面,而是使校園成為彼時日本社會的代指。
另外,對這些國中生來說,在「家庭」此一於電影中幾近缺席,甚或失效的前提下,「學校」儼然代之成為其與社會秩序互動,考慮自身與社會間關係的主要場所。因此,在主體(國中生)確定的前提下,學校除了成為其「反抗場所」的不二選擇外,實際上也可能是能夠最有效展開批判的主舞台。此一舞台帶有的強烈「官方」色彩,雖和巴赫汀辨識之狂歡場所:「廣場」——一切與之直接相關,帶有非官方與自由烙印,但同時嚴格來說又無法被歸類至民間節日文學——有些不同;然而,學生們在教室、禮堂、話劇社社辦、空地的狂歡,直接轉化了那些空間的原初意義:他們非常雙面地(parodically),透過行動——隨意挪動同樣服膺秩序下的桌椅陳列、佈置教室、跳舞——拆解空間本身的意義,一方面批判空間自身服膺之系統;一方面也創造了數個具有非官方意涵的「廣場」。
![]()
存於片中未被言明的諸多問題,包括學生對校園體制的質問,以及理惠(Rei)母親的缺席、由利(Yumi)生死未卜的奶奶等原生家庭的失能狀態,最終匯集至校園此一場所,促成學生埋下反動的種子。當學生主動將空間轉化為狂歡場所,或者說,狂歡化學校時,同時也意味著其正對前述各種秩序,及其所共構之「以學校為隱喻的社會體制」展開批判與嘲諷。以此檢視三上(Mikami)向梅宮求援的橋段,電話中「是否成為一樣的人」的辯論便不僅是回應當下情勢(颱風)的相互抵損,而可上綱至個體之於秩序的正面交鋒。三上在此正進行著一種隱性且諧擬的狂歡扮裝,他看似代替梅宮成為颱風來臨之後的秩序象徵(調停男女同學糾紛、帶領同儕求援),但此種替代行動更可能是為了迎向拆解「老師」此一象徵體系內部問題,同時否定並開始重塑自身意義,即所謂「對話式對抗」的準備動作:「你不是壞人,但我不認同你的作為」是對既有象徵秩序的徹底否定,亦是從「個體可以超越物種?」過渡至「死亡是活著的前提」此一推導過程的中繼表態。
對三上來說,所謂「梅宮那樣的人」,是將「死亡」視作生命終將抵達的「宿命」,並從此無思度日、服膺規訓下的順從身體(docile body)。對照颱風來臨時班導與同學們具「狂歡」表徵的歌舞,前者仍未處理眼下尚未釐清之問題(班導與順子的感情),並不具備前述之「狂歡」內涵;相對,後者則在颱風來臨時展開積極行動,使「歌舞」成為政治批判的起手式。而梅宮的一句「15年後你也會跟我一樣」,在此也略顯無力,此一反駁最終甚至無法成為宿命式的「詛咒」,而是反向暴露了體制內部的根本問題,即反證若同學們無法在將來的任何時刻意識到「死亡並非生命終將抵達之宿命」,則將可能逐漸走向如同導師的人生道路。
事實上,不僅三上正進行諧擬扮裝,片中亦提供額外線索,表明因颱滯校的同學——即「颱風俱樂部」的成員們——皆實踐著此種反叛姿態。以綠(Midori)等人在話劇社社辦的一句「向骯髒的制服永別」開始,在此「制服」也成為老師以外的象徵秩序。此刻,「身著制服」不再只是服膺規則的被動行為,而是成為暴露並批判機制內部問題前,也就是產生諧擬中對批判對象之「偏移」前的暫時性順從再現。當隨後俱樂部成員們在禮堂上演「話劇社告別公演」,並開始褪下制服狂歡時,此一「脫下」更是對既有秩序的捨棄與告別。扣連俱樂部成員們各自懷揣的疑惑與問題(性向、愛情、家庭等),在這場行動(跳舞)中展開的是再意義化價值系統的積極嘗試,甚至,相米慎二亦在此透過舞台上身著標準制服的人台,一方面暗諷象徵秩序最終將使個體脫離生而為「人」的可貴性;一方面再次凝鍊俱樂部成員的「歪斜再現」,呼應狂歡行動對規訓體制的基進反動,使其成為體制與服膺體制之人(梅宮)的「跨張」視覺化象徵。
![]()
朝向無盡對話的存有身體
若是進一步考慮三上後續的行動,我們可以將目光聚焦到「身體」上。巴赫汀曾以「怪誕寫實主義」(grotesque realism)和「卑劣化」(degradation)二詞指出狂歡節中的身體形象及其政治意涵。粗略地說,前者是一種基本傾向,意指在一個身體上表現出兩種「身體」:將死的,以及與之相對,受孕、待生的身體。後者則是意味著「俗世化」(bring down to the earth),使身體與死滅及新生同時發生之地面相觸,並在埋葬同時播種,使置於死地成為獲得「新生」的必要條件。因此,可以察覺此二特質皆具有游移於生死的矛盾雙重性,其皆反轉了死與生之間的宿命關係,而是透過身體部署,抵達向死而生的可能。誠然,在《颱風俱樂部》中,怪誕寫實式的身體並未直接出現;但其反而從形象轉化為行動,置身於三上的身體中。
電影尾聲他從跳樓到雙腳倒插泥地的整個橋段,將身體化為種子,透過帶有些許自我殉道色彩的行動,「播種」自身,期許此一行動展示能夠獲得個人的超越生命,並催化俱樂部成員們未來繼續狂歡社會的潛在動能。以些微的「怪異」,或者說滑稽,呈現倒插泥地的這幕,一方面回應了三上自身的生死疑惑,一方面也體現其對規訓體制的終極叛離。此處的叛離,是他在電話中跟老師「訣別」的延續,這個行動重置了規訓體制下無思生死的生命狀態,將「生」作為「邁向死亡的過程」此一宿命,反轉為一種「積極對話」的狀態,並從此刻開始以全新的姿態存有於世。
![]()
此種對話恰恰是永無止息的,是在知曉生命本身沒有尺度、沒有道理;反抗以死作為尺度的生命向度後,仍在這個世界建立尺度與理性的積極行動。而最終三上抵達的,並不是他「知曉」了什麼樣的真理,而是透過行動明證,存有於世最動人的,是存有者不斷向世界「提問」的「姿態」,其不為尋求「解答」,而是將自己置身在一個不斷變動的環境中,試圖以此不僅是活著(living),而是存有於世/在世存有(being in the world)。
而這恰同巴赫汀指出之狂歡身體與行動的終極目標,其最終意欲抵達的正是語言與意義的開放性和未了性(unfinalizability),以及身體與狂歡主體身於社會脈絡中,原先必然、卻逐漸被規訓機制抹滅之回應主流意義系統的「倫理使命」和「承擔」(answerablilty)。回應的同時,巴赫汀更直指身體的時空特質得以使主體表述其不欲從屬,並積極擺脫此一從屬性,在再意義化行動逐漸建立自身主體性與價值系統的對話形構中,展現其不可化約的存在立場及具身人性。換言之,狂歡節其實是一種特殊的對話姿態,其並非無端嬉鬧,亦不是為反而反;相對,狂歡恰恰是一種最基進的政治手段、一種試圖透過身體實踐,質疑社會,同時詰問自身的特殊行動。少男少女們並不是訴諸另一種看似胡鬧的手段,發洩無以名狀的憂鬱或煩惱;而是透過狂歡,透過自己的身體,實踐存有於世的「提問」姿態、狂歡生命。
「⋯⋯我們內在都有這樣的生命力,唯一要做的,便是在生活中實踐這樣的精神。」
這是濱口龍介(Ryūsuke Hamaguchi)為第73屆柏林影展回顧單元「Young at Heart: Coming of Age at the Movies」挑選作品——也就是《颱風俱樂部》——時所留下的簡介。這句看似尋常的話語,恰巧回答了侯孝賢難以言明的「味道」:相米慎二的高明之處,便在其精準表述存於成長電影角色內部、與世界不斷斡旋、碰撞的意義張力之餘,亦向觀眾呼喊——俱樂部成員的「活力」,或者說,意識到自身存有狀態,並隨時挑戰、針貶機制的勇氣與動能,實際上並不是「成長」(coming of age)的專利。而我們要做的,也許便是重拾片中展示的狂歡姿態,開始考慮、甚或喚回自身存有狀態,並積極、勇敢地向世界、機制以及自我展開永無休止的對話。
![]()
「雖然不清楚他們在幹什麼,可是很有味道,一直吸引你,再看下去就會發出讚嘆,這才是電影。」
確實,《颱風俱樂部》「可以」是一部好電影,但究竟「他們」在幹什麼?所謂的「味道」除了是一種表意修辭,能否指向更明確的意義?以下我將針對《颱風俱樂部》進行巴赫汀(Mikhail Bakhtin)式的閱讀,試圖藉其狂歡節/化理論(carnival and carnivalesque)指出電影中載歌且舞的國中生們,不僅單純以此表達所謂「青春的煩惱」,而是從舞蹈、歌唱的行動與身體,完成一種對抗社會機制,同時重新考慮自身存有狀態的積極嘗試。
何謂狂歡節?
在正式展開此種閱讀取徑前,我想先繞道至文藝復興時期荷蘭畫家 Pieter Brueghel the Elder 的 《狂歡節與復活節齋戒的鬥爭》(The Fight Between Carnival and Lent,1559),藉此,一方面說明狂歡節自身的歷史脈絡,一方面提煉出巴赫汀式的問題意識。在這幅畫中,Brueghel 描繪了狂歡節中的景象,人們於街頭中歡聲載舞,稀奇扮裝的丑角也遊街示眾、與民狂歡。若將此一源自中世紀歐洲民間的大型節慶置於彼時宗教節期1的脈絡下檢視,狂歡節原為信徒在迎接隨之而來的復活節齋戒(Lent,又稱封齋期)前,在知曉接下來即將度過一段充滿禁忌、十分清苦的日子前所進行的狂歡活動。節日期間,人們得以拋棄平時由「教會-國家」此一官方政體所制定的教條與法則,奔放地享受酒肉與自由。當然,Brueghel 並不只是單純描繪狂歡節的景緻,而是寓言式(allegorical)地於其中置入了反教權(anti-clericalism)的諷刺畫面調度與象徵物,即透過畫面前方分別由左側狂歡王子(Prince Carnival)代表之民間隊伍與右側由封齋女王(Kermispoppe)帶領之教會勢力所形成的對抗(combat)張力、兩者形象與穿戴物的特殊選擇2,以及由兩大陣營各自構成的「房屋-教堂」建物對立,批判教會所訂定、制約的社會律法窠臼3。換言之,《狂歡節與復活節齋戒的鬥爭》不僅於畫面中展示了狂歡節的慶典形象,同時亦視覺化該節慶內部存在的批判與反抗潛能。

Fight between Carnival and Lent, 1559 (oil on oak panel), Bruegel, Pieter the Elder (c.1525-69)
© Kunsthistorisches Museum, Vienna, Austria / Bridgeman Images
此種態度,跨時性地成為400餘年後巴赫汀意欲展開並延伸之慶典詮釋的先聲呼應,後者論及狂歡節時,指出其介於「藝術」與「生活」交界的特殊位置,闡明其雖看似「例外」,卻不至獨立,而是近似於「日常狀態之延伸」的特質。而電影研究者 Robert Stam 則在《顛覆性的歡愉:巴赫汀、文化批評及電影》(Subversive Pleasures: Bakhtin, Cultural Criticism, and Film,1992)中清楚歸納,狂歡節是一種「與宇宙神秘地結合之『神聖空間』與『括號內的時間』」4,表明狂歡節之於整體時間流的相對位置。事實上,對巴赫汀來說,狂歡節本身就是生活,節慶中由狂舞與歡愉所構成之特殊律法取代了教會所頒布之準則,使人們能夠暫時脫離官方形塑,甚或規訓之生活形式與道德規範。
以此回頭檢視《颱風俱樂部》的敘事結構,若是暫且指認颱風來臨後,學生們於校內的歌舞行為是一種狂歡行動,同時考慮以「颱風」為分界,敘事前後的規訓與秩序邏輯,便能指出整部作品中的狂歡節體徵。在颱風來臨之前,片中發生的數個事件皆始於失序但收於秩序,舉例來說:開頭泳池溺水事件,「學生溺水」看似失序,最終卻以班導梅宮(Umemiya)此一秩序代行者到場處理作結;或是隨後課堂上班導情人的雙親到場喧鬧、男同學潑灑化學藥劑,兩者最終皆由秩序象徵(班導、護理師)的訓斥或管束收場。然而,到了颱風之後,秩序象徵的缺席反向成為同學狂歡的潛在條件,擺正的桌椅被恣意移動、禁止奔跑的走廊出現一場延伸至潑藥劑事件的失序追獵,甚至,原先被視為社會秩序下之禁忌與秘密的同性情愫,也在此刻自由生長。颱風來臨前,由學校此一規訓機構所構成、代行之秩序,在颱風後皆被一掃而空;而更重要的是,這並不是隨處可見之「秩序-失序」結構,颱風後的「狂歡」並非發生在一個「非日常」的場域,同學們亦非於狂歡中脫離其自身原先之「角色」。換言之,從日常到颱風,其皆座落於可前後參照、連接之線性時間軸上,「颱風」並非斷絕敘事前後之特殊結界,而是成為標定既與日常互通、同時仍享有其特殊性之「括號」。

《颱風俱樂部》(Typhoon Club,1985)劇照。© 相米慎二
狂歡的條件
不過,目前仍未闡明,究竟狂歡節的「政治潛能」為何?以及,如何將颱風後的學生行為視作具巴赫汀詮釋下的狂歡化(carnivalization)行動?首先,巴赫汀將狂歡節視為以變動性與歡樂為原則的語言學行動(linguistic action),認為其訴諸之「逃離官方的生活方式」和「非官方的民間真理」(unoffical truth),實際上說明了狂歡節不僅是服膺宗教律法下的盛會,而是與主流政治社會對抗的特殊儀式。節日期間的狂舞、歡唱、變裝等行動皆具有「對話式對抗」(dialogical confrontation)的精神,其必然經歷回應官方教條,並在「回應」此一對話關係中得到進一步與之對抗的動能。此種從「對話」到「對立」,恰如視覺/表演藝術中常見的諧擬(parody)手段,甚至共享文學理論研究者 Linda Hutcheon 明確指出其作為「雙文本綜合體」(bi-textual synthesis)之特色,並兼具「以嘲諷式逆轉為特色的模仿,但同時也具有與其模仿對象/文本靠近,甚至合謀的面向」5以及「一方面必須將自身置於意欲對抗的支配體內部,擔任共謀的角色,一方面卻又自覺地對支配體抱持批判態度」6此二諧擬精神。
然而,必須釐清的是,即便巴赫汀隨後便將狂歡節/化置入文學研究中展開理論建構,但他曾明確表示,狂歡節並不是一種文學現象,其本身沒有僵化固定的操作性定義,而是隨時代、脈絡、地區、人物的不同,自然而然地生成變體和差異。甚至,狂歡節既無法被完整或充分地翻譯成言說語言(verbal language),也不能成為抽象概念(abstract concept)。相對,它可以被轉譯成藝術形象的語言(language of artistic images);而若其發生於文學(或任何媒介)7上則可被稱之為狂歡化(carnivaliztion)。同時,巴赫汀指出,狂歡節是沒有腳燈(footlight)的盛會,沒有表演者和觀眾之分(所有人都是積極的參與者)。狂歡節不是當代,甚至嚴格地說,不是表演的;參與者生活在其中,這種日常延伸之「例外狀態」其實也是生活中的一部份——它可以被稱作一種「向內的生活」,成為「世界的反側」(the reverse side of the world)。

《颱風俱樂部》(Typhoon Club,1985)劇照。© 相米慎二
事實上,從大型、複雜的群眾行動到微觀、個人的批判姿態皆有機會被辨識為「狂歡」。而從狂歡節到狂歡化,我們仍須區分二者的不同。自狂歡節原先的幾個特色,延伸並轉化至媒介中的狂歡精神,巴赫汀對二者進行了完整的推演工程。而若是檢視狂歡化的幾個關鍵意涵,將覺察其與前述之狂歡節特色有異曲同工之妙。「狂歡化」中的「化」(-ization)意味著其為具有主客體雙重角色才能成立的行為,因此,必須首要點出的,是狂歡化的基本過程為:「在與官方教條/主流意識形態的對話(關係)中,進一步嘲諷其意義系統,藉此反向建構自身之意義系統」。
同時,在這樣的條件下,狂歡將透過「誇張地渲染」此一手段,暴露官方意識形態,以此使人們注意到被誤認(misrecognized)為真理之既有規範的荒謬,並展開批判。然其並非意欲全然地置換既存體制,而是強調政治主體——狂歡者——與既有體制不斷「對話」之改革動能。因此,可以發現巴赫汀亦十分強調狂歡節與主流政治社會之間的辯證關係,指出主流政治社會雖會由上而下地制定僵化樣板、循規蹈矩、拒斥創新的律令,甚或絕對化(absolutize)既有的社會秩序與存在條件;但狂歡語言在與其進行意識形態鬥爭的過程中,可以採取「區分」和「接合」等重新意義式的語言形式,以此解放人們心中根深蒂固的官方教條,而這即是狂歡過程中對既有價值系統的「再意義化」(resignifiaction)。
其次,狂歡化所引發之政治效應,在文本層次上將呈現「眾聲喧嘩」(heteroglossia)現象——我們將在狂歡式語彙中看到不同社會階層/族群間的語言互滲流動,然而,此處指涉之「語言」並非流轉於不同種族、國籍的語種;相對,其直指日常狀態中被視為粗鄙、不雅的話語,將在狂歡節期間躍升成另類但主流之修辭。綜論上述,從狂歡節到狂歡化,巴赫汀明確指出了源於節慶內部的行動量能,並將其提煉成一種特殊的「語言」,或者說精確的特定「姿態」。那麼,隨之而來的問題是,《颱風俱樂部》是否共享,甚至轉譯此種語言,使學生的狂歡行動可以被視為此種狂歡姿態?上述提問,可以進一步藉由以下提問結構闡明,即究竟「誰」因為何種「原因」、在什麼「條件」下、以什麼樣的「意義」,狂歡化了「誰」(We must ask, who is carnivalizing whom, for what reasons, by which means, and in what circumstances)。

《颱風俱樂部》(Typhoon Club,1985)劇照。© 相米慎二
狂歡手段:諧擬式的扮裝
顯然,《颱風俱樂部》的狂歡化主體為颱風後仍留在校內的國中生們,客體則為片中的主要舞台:佐久市立中込初級中學。然而,這並不意味著此處的狂歡行動是限於特定年紀(國中學齡)與封閉場域/機制(學校)之小型反動;毋寧說,在此學校更可能是日本社會秩序的縮影,校園內部的生活標語、以教師為首的秩序系統,以及,從制服到行為等服膺於校規之守則,在在構成了象徵秩序(symbolic order)。而阿明(Akira)在校內意外發現泰子(Yasuko)與由美(Yumi)的同志情誼時,其「威脅保密」之行為亦可被解讀為一種服膺於象徵秩序下的本能反應。結合兩者,片中呈現之象徵秩序已然不僅停留在校園層面,而是使校園成為彼時日本社會的代指。
另外,對這些國中生來說,在「家庭」此一於電影中幾近缺席,甚或失效的前提下,「學校」儼然代之成為其與社會秩序互動,考慮自身與社會間關係的主要場所。因此,在主體(國中生)確定的前提下,學校除了成為其「反抗場所」的不二選擇外,實際上也可能是能夠最有效展開批判的主舞台。此一舞台帶有的強烈「官方」色彩,雖和巴赫汀辨識之狂歡場所:「廣場」——一切與之直接相關,帶有非官方與自由烙印,但同時嚴格來說又無法被歸類至民間節日文學——有些不同;然而,學生們在教室、禮堂、話劇社社辦、空地的狂歡,直接轉化了那些空間的原初意義:他們非常雙面地(parodically),透過行動——隨意挪動同樣服膺秩序下的桌椅陳列、佈置教室、跳舞——拆解空間本身的意義,一方面批判空間自身服膺之系統;一方面也創造了數個具有非官方意涵的「廣場」。

《颱風俱樂部》(Typhoon Club,1985)劇照。© 相米慎二
存於片中未被言明的諸多問題,包括學生對校園體制的質問,以及理惠(Rei)母親的缺席、由利(Yumi)生死未卜的奶奶等原生家庭的失能狀態,最終匯集至校園此一場所,促成學生埋下反動的種子。當學生主動將空間轉化為狂歡場所,或者說,狂歡化學校時,同時也意味著其正對前述各種秩序,及其所共構之「以學校為隱喻的社會體制」展開批判與嘲諷。以此檢視三上(Mikami)向梅宮求援的橋段,電話中「是否成為一樣的人」的辯論便不僅是回應當下情勢(颱風)的相互抵損,而可上綱至個體之於秩序的正面交鋒。三上在此正進行著一種隱性且諧擬的狂歡扮裝,他看似代替梅宮成為颱風來臨之後的秩序象徵(調停男女同學糾紛、帶領同儕求援),但此種替代行動更可能是為了迎向拆解「老師」此一象徵體系內部問題,同時否定並開始重塑自身意義,即所謂「對話式對抗」的準備動作:「你不是壞人,但我不認同你的作為」是對既有象徵秩序的徹底否定,亦是從「個體可以超越物種?」過渡至「死亡是活著的前提」此一推導過程的中繼表態。
對三上來說,所謂「梅宮那樣的人」,是將「死亡」視作生命終將抵達的「宿命」,並從此無思度日、服膺規訓下的順從身體(docile body)。對照颱風來臨時班導與同學們具「狂歡」表徵的歌舞,前者仍未處理眼下尚未釐清之問題(班導與順子的感情),並不具備前述之「狂歡」內涵;相對,後者則在颱風來臨時展開積極行動,使「歌舞」成為政治批判的起手式。而梅宮的一句「15年後你也會跟我一樣」,在此也略顯無力,此一反駁最終甚至無法成為宿命式的「詛咒」,而是反向暴露了體制內部的根本問題,即反證若同學們無法在將來的任何時刻意識到「死亡並非生命終將抵達之宿命」,則將可能逐漸走向如同導師的人生道路。
事實上,不僅三上正進行諧擬扮裝,片中亦提供額外線索,表明因颱滯校的同學——即「颱風俱樂部」的成員們——皆實踐著此種反叛姿態。以綠(Midori)等人在話劇社社辦的一句「向骯髒的制服永別」開始,在此「制服」也成為老師以外的象徵秩序。此刻,「身著制服」不再只是服膺規則的被動行為,而是成為暴露並批判機制內部問題前,也就是產生諧擬中對批判對象之「偏移」前的暫時性順從再現。當隨後俱樂部成員們在禮堂上演「話劇社告別公演」,並開始褪下制服狂歡時,此一「脫下」更是對既有秩序的捨棄與告別。扣連俱樂部成員們各自懷揣的疑惑與問題(性向、愛情、家庭等),在這場行動(跳舞)中展開的是再意義化價值系統的積極嘗試,甚至,相米慎二亦在此透過舞台上身著標準制服的人台,一方面暗諷象徵秩序最終將使個體脫離生而為「人」的可貴性;一方面再次凝鍊俱樂部成員的「歪斜再現」,呼應狂歡行動對規訓體制的基進反動,使其成為體制與服膺體制之人(梅宮)的「跨張」視覺化象徵。

《颱風俱樂部》(Typhoon Club,1985)劇照。© 相米慎二
朝向無盡對話的存有身體
若是進一步考慮三上後續的行動,我們可以將目光聚焦到「身體」上。巴赫汀曾以「怪誕寫實主義」(grotesque realism)和「卑劣化」(degradation)二詞指出狂歡節中的身體形象及其政治意涵。粗略地說,前者是一種基本傾向,意指在一個身體上表現出兩種「身體」:將死的,以及與之相對,受孕、待生的身體。後者則是意味著「俗世化」(bring down to the earth),使身體與死滅及新生同時發生之地面相觸,並在埋葬同時播種,使置於死地成為獲得「新生」的必要條件。因此,可以察覺此二特質皆具有游移於生死的矛盾雙重性,其皆反轉了死與生之間的宿命關係,而是透過身體部署,抵達向死而生的可能。誠然,在《颱風俱樂部》中,怪誕寫實式的身體並未直接出現;但其反而從形象轉化為行動,置身於三上的身體中。
電影尾聲他從跳樓到雙腳倒插泥地的整個橋段,將身體化為種子,透過帶有些許自我殉道色彩的行動,「播種」自身,期許此一行動展示能夠獲得個人的超越生命,並催化俱樂部成員們未來繼續狂歡社會的潛在動能。以些微的「怪異」,或者說滑稽,呈現倒插泥地的這幕,一方面回應了三上自身的生死疑惑,一方面也體現其對規訓體制的終極叛離。此處的叛離,是他在電話中跟老師「訣別」的延續,這個行動重置了規訓體制下無思生死的生命狀態,將「生」作為「邁向死亡的過程」此一宿命,反轉為一種「積極對話」的狀態,並從此刻開始以全新的姿態存有於世。

《颱風俱樂部》(Typhoon Club,1985)劇照。© 相米慎二
此種對話恰恰是永無止息的,是在知曉生命本身沒有尺度、沒有道理;反抗以死作為尺度的生命向度後,仍在這個世界建立尺度與理性的積極行動。而最終三上抵達的,並不是他「知曉」了什麼樣的真理,而是透過行動明證,存有於世最動人的,是存有者不斷向世界「提問」的「姿態」,其不為尋求「解答」,而是將自己置身在一個不斷變動的環境中,試圖以此不僅是活著(living),而是存有於世/在世存有(being in the world)。
而這恰同巴赫汀指出之狂歡身體與行動的終極目標,其最終意欲抵達的正是語言與意義的開放性和未了性(unfinalizability),以及身體與狂歡主體身於社會脈絡中,原先必然、卻逐漸被規訓機制抹滅之回應主流意義系統的「倫理使命」和「承擔」(answerablilty)。回應的同時,巴赫汀更直指身體的時空特質得以使主體表述其不欲從屬,並積極擺脫此一從屬性,在再意義化行動逐漸建立自身主體性與價值系統的對話形構中,展現其不可化約的存在立場及具身人性。換言之,狂歡節其實是一種特殊的對話姿態,其並非無端嬉鬧,亦不是為反而反;相對,狂歡恰恰是一種最基進的政治手段、一種試圖透過身體實踐,質疑社會,同時詰問自身的特殊行動。少男少女們並不是訴諸另一種看似胡鬧的手段,發洩無以名狀的憂鬱或煩惱;而是透過狂歡,透過自己的身體,實踐存有於世的「提問」姿態、狂歡生命。
「⋯⋯我們內在都有這樣的生命力,唯一要做的,便是在生活中實踐這樣的精神。」
這是濱口龍介(Ryūsuke Hamaguchi)為第73屆柏林影展回顧單元「Young at Heart: Coming of Age at the Movies」挑選作品——也就是《颱風俱樂部》——時所留下的簡介。這句看似尋常的話語,恰巧回答了侯孝賢難以言明的「味道」:相米慎二的高明之處,便在其精準表述存於成長電影角色內部、與世界不斷斡旋、碰撞的意義張力之餘,亦向觀眾呼喊——俱樂部成員的「活力」,或者說,意識到自身存有狀態,並隨時挑戰、針貶機制的勇氣與動能,實際上並不是「成長」(coming of age)的專利。而我們要做的,也許便是重拾片中展示的狂歡姿態,開始考慮、甚或喚回自身存有狀態,並積極、勇敢地向世界、機制以及自我展開永無休止的對話。

《颱風俱樂部》(Typhoon Club,1985)劇照。© 相米慎二
Footnote
此處泛指東正教與天主教,兩者民間皆會慶祝狂歡節。反之,基督新教不論民間或教會(官方)皆不會慶祝此一節日。
包括狂歡王子的衣著、其載具上的香腸、頭頂上缺一角的派,以及封齋女王頭上的蜂巢、身後的人民與修女等。關於這些元素的爬梳與分析,參見 C. G. Stridbeck, “‘Combat between Carnival and Lent’ by Pieter Bruegel the Elder: An Allegorical Picture of the Sixteenth Century.” Journal of the Warburg and Courtauld Institutes, vol. 19, no. ½ (1956): 96–109.
過去已有學者針對該幅畫作及其中的「狂歡節與封齋的對立」主題進行圖像學式取徑研究,參見 Hanns Swarzenski, “The Battle between Carnival and Lent.” Bulletin of the Museum of Fine Arts, vol. 49, no. 275, (1951): 2–11.
Robert Stam, Subversive Pleasures: Bakhtin, Cultural Criticism, and Film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2), pp. 94.
Linda Hutcheon, A Theory of Parody: The Teachings of Twentieth-century Art Forms (Champaign: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2000), pp. 6.
Linda Hutcheon, A Theory of Parody: The Teachings of Twentieth-century Art Forms, pp. 26.
巴赫汀主要圍繞在文學此一媒介,這裡的意思是可被代換成「各種媒介」,原意在闡明出現在媒介中的狂歡節(現象)在巴赫汀語境下如何從節慶本身提煉出其關鍵姿態,而這個提煉到轉化的過程被稱作「狂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