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出近百部 70 年代到 90 年代女性創作者的動態影像作品,雖然展覽不免以西歐視角出發,但試圖拓及非洲、拉美、亞洲等區域,其中更包台灣女同志作家邱妙津的創作短片《鬼的狂歡》。從檔案研究、展陳手法、從性別的角度拓寬電影史的意義而言,皆有長足意義。
針對此展覽的討論,可以參考筆者撰寫之文章,刊載在嘉義美術館館刊《回歸線》vol. 007。
年末的酷驚喜!以研究美漫出身的黎巴嫩裔美籍酷兒學者再次犀利地從大眾文化切入,談電影談電視劇談文學中的酷兒身影。生動、機智,優雅且霸氣十足。
本片向我們展現如何運用影音檔案(電視台資料片)重新發掘被「歷史」排除之事實的同時,也向我們揭示所謂的現實如何透過剪接給建構、透過媒介傳播。Alain Gomis 看似信手捻來不費吹灰之力,但實則需要創作者高度的敏銳與批判性思考。借力使力,以傳奇爵士樂手 Thelonious Monk 的傳奇性,優雅且俐落地扇了高傲的法國殖民者一巴掌。
結合演算法與越南傳統藝術(文學、音樂),人與非人共同合作的創作。越南的風與辣椒樹,大自然是最純粹的沈浸式現場電影(詳細可參考筆者的評論)。
這個線上資料庫集結近百位東歐女性藝文工作者的介紹與評論文章,呈現後社會主義國家裡的女性藝術創作能量,亦是內容豐富的人才資料庫。作為第 14 屆歐洲宣言展(Manifesta 14, Prishtina)展出的計畫之一,它讓我們看見如何藉由「展覽」作為一種分配、撬動資源、改造資源的機會,重點不在於最終的展陳,而是過程中有這麼多女性藝術家、藝文工作者參與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