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慧妍

Experimental filmmaker
1. Preemptive Listening (2024)
Aura Satz|Documentary
2. Das Neue Alphabet (The New Alphabet Series)
HKW - Haus der Kulturen der Welt / Bernd Scherer|Publication Series
3.  Joan Jonas: Good Night Good Morning (2024)
Joan Jonas|Solo Exhibition @MoMA
4. 熱帶複眼(2022)、The Wolf House (2018)
張徐展/Cristobal León, Joaquín Cociña|Film
5. SECONDARY: light lens parallax (2024)、a plump single-color bulb, or a dance (2024)
Matthew Barney|Solo Exhibition @Sadie Cole London HQ/Wally Cardona|Performance @New York Live Arts

1. Preemptive Listening (2024)

這大概是以後每逢上映都會想一看再看的實驗紀錄片,導演在不同地域的警報系統進行田野調查,作品貫穿當地歷史和文化研究,一方面邀請不同持份者(stakeholder,音樂學家、社運人士、原住民)進行訪問,另一方面收錄了眾多實驗音樂家對於警報的重新演繹,整部作品從聲音訊號延伸至地域邊界,身份及氣候崩壞等各種互相緊扣的網絡,看完那天晚上情緒久久平復,想以傷心到餓壞身體為理由逃一天學。

2. Das Neue Alphabet (The New Alphabet Series)

這大半年還是一位全職讀書仔,日常總是閱讀與學業相關的書籍,偶然看小說又生怕有罪咎感,去書店都往雜誌區走。「DNA」系列介乎雜誌與書之間,是一次在 Offprint London 書展由 Spector Books 的 Anne 熱情推介下果斷買了其中一本,喜歡文章編排得可以隨便挑選論述或訪問翻閱,看了幾期的作者背景涵蓋當代藝術,科學史,哲學等等,把討論範圍和想像擴展得嘖嘖稱奇,令人興奮。

3.  Joan Jonas: Good Night Good Morning (2024)

由創作表演出發探索各種肢體動態,再從各種媒介的創作和觀察探討各者之間的對譯種種,展覽中每個創作時期的空間處理,實在不懂從何說起,太好看了。

4. 熱帶複眼(2022)、The Wolf House (2018)

早在很久很久以前因為閱讀《藝術觀點ACT》記住了張徐展的名字,有幸在紐約ACC的旅程認識到,非常感激他在《熱帶複眼》放映中分享了很多對於傳統紙紮及神靈的觀察,以及創作展覽與錄像的種種思考和不斷嘗試,每每在飯堂看到苦惱又睡眠不足但繼續積極專注文案的前輩,都只能說聲動畫人真的用愛發電!《The Wolf House》為一次張氏推薦觀看,無論是動畫形式,畫面處理,對白節奏和各種隱喻安排等等都值得一再細看(雖然未為驚慄,不過也確實毛骨悚然)。

5. SECONDARY: light lens parallax (2024)、a plump single-color bulb, or a dance (2024)

藉著紐約的魔法我終於見到 Matthew Barney 本尊了!這次當代舞者 Wally Cardona 的作品由 Jonathan Bepler 配樂,演後談邀請了 Matthew Barney 當主持人,JB是MB的長期配樂夥伴,WC亦有份參與MB近作《Secondary》的演出,三位從構思作品開始,再討論JB和WC各自對於身體局限性與劇場即興的理解,去到討論中段三位好像置身在日常對話,提起很多舊版本的草稿和一些還未定型,向內探索的嘰哩咕嚕。

::Note::

這年在倫敦和紐約之間雖然經常徘徊在身心崩潰邊緣,但回顧每次看完這些作品後的激動,還是希望可以一直努力創作。這年還有 Steve McQueen 長達266分鐘的膠卷作品《Occupied City》(2023),Ciné-Sahara 在 The Mosaic Rooms 的放映《An unknown part of us lives in this desert and an unknown part of this desert lives in us》,和 Douglas Gordon 在倫敦 Gagosian 個展「All I need is a little bit of everything」(2024)等等很多好喜歡和好討厭的,是大起大落但營養飽滿的一年。